引言:badnews短視頻——指尖上的情緒海嘯
在當今中國,短視頻平台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娛樂消遣的主流方式。從抖音、快手到微信視頻號,數以億計的用戶沉浸在或長或短的影像世界中。然而,在這股信息洪流中,一類特殊的視頻內容——我們稱之為「badnews短視頻」——正以其獨特的傳播力,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和情緒。這些視頻往往聚焦於社會問題、災難事故、負面事件或個人不幸,以快速、直觀、沖擊力強的方式呈現。它們在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如何平衡流量與良知?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在災難面前,短視頻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當AI技術融入其中,虛實邊界又將如何定義?本文將深入探討badnews短視頻的方方面面,試圖在海量信息中,為讀者尋找真相與良知的平衡點。
短視頻的崛起,無疑改變了傳統新聞的傳播方式。過去,負面新聞的發布往往需要經過嚴格的采編流程和審核機制,傳播速度相對較慢。而如今,一部手機、一個短視頻平台,就能讓某個突發事件在極短時間內引爆全網。這種「人人都是記者」的模式,在帶來信息扁平化的同時也,加劇了信息失真、情緒蔓延的風險。badnews短視頻的特性決定了它擁有強大的吸睛能力,但這種吸引力如果被濫用,則可能演變為販賣焦慮、煽動情緒的工具。因此,理解其傳播邏輯、審視其潛在影響,並探索負責任的創作與消費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流量與良知:如何打造不販賣焦慮的「壞消息」短視頻?
在短視頻的汪洋大海中,負面新聞往往能迅速抓住用戶的眼球,帶來驚人的流量。然而,流量的背後,是內容創作者和平台方對社會責任的考量。如何報道「壞消息」而不販賣焦慮,如何傳遞事實而不煽動恐慌,是擺在所有內容生產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首先,要明確「壞消息」的價值所在。它不應僅僅是嘩眾取寵的工具,而應是揭示問題、促進行動、引發思考的起點。例如,2021年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災害期間,大量關於災情的短視頻涌現。其中,既有令人痛心的受災畫面,也有救援人員逆行而上的感人瞬間,以及社會各界馳援的暖心場景。負責任的媒體和自媒體,在報道災情的同時,會更多地聚焦於救援進展、防災知識普及、災後重建等積極方面。例如,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CCTV新聞)的抖音號,會發布權威的災情通報,同時也會大量展示解放軍、消防員、志願者等一線救援力量的感人畫面,以及國家對受災民眾的幫扶政策,傳遞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正能量。這種做法,既滿足了公眾對災情的知情權,又避免了過度渲染悲情,轉而引導公眾關註解決方案和希望。
其次,信息呈現的剋制與精準至關重要。短視頻的特點是短小精悍,但這也意味著信息容易被碎片化、片面化呈現。在報道負面新聞時,創作者應力求事實的完整性,避免斷章取義。例如,某地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如果短視頻只呈現受害者痛苦的畫面,而忽略了當地政府的調查處理進展、企業後續的整改措施等,就容易引發公眾恐慌。相反,如果能在有限的時長內,通過簡潔明了的文字說明和畫面剪輯,將事件的起因、發展、處理結果以及給公眾的警示清晰地傳達出來,就能有效引導輿論,避免不必要的焦慮。比如,在「老壇酸菜」事件曝光後,一些負責任的媒體短視頻會跟進報道監管部門的介入、涉事企業的整改承諾,以及消費者維權的新進展,讓公眾看到問題的解決路徑。
再者,關注人性的光輝與社會韌性。即使是「壞消息」,也往往伴隨著人性的閃光點。在報道不幸事件時,挖掘和呈現那些互助、奉獻、堅韌的故事,能夠有效對沖負面情緒,給予公眾力量。例如,在四川瀘定地震發生後,許多短視頻記錄了當地居民互幫互助、消防員不畏艱險救援的場景,以及社會各界捐款捐物的善舉。這些內容不僅展現了災難的殘酷,更凸顯了中華民族在困難面前的團結和力量。這些「壞消息」的背後,蘊含著強大的正能量,能夠激發人們的同情心、責任感和行動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悲觀和絕望。
最後,平台的責任不可推卸。短視頻平台作為內容分發者,應建立健全的內容審核機制和推薦演算法,對過度煽情、渲染暴力、製造恐慌的「壞消息」短視頻進行限制和降權。同時,鼓勵和扶持那些能夠負責任地報道負面新聞、傳遞正能量的優質內容創作者。通過技術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對有害信息進行識別和過濾,確保用戶獲取的信息是真實、客觀且有益的。例如,抖音、快手等平台都設有辟謠專區和舉報機制,鼓勵用戶監督不良內容,並與權威媒體合作,及時發布官方辟謠信息,共同維護清朗的網路空間。
總而言之,打造不販賣焦慮的「壞消息」短視頻,需要內容創作者的專業素養和道德自覺,需要平台方的技術支持和責任擔當,更需要公眾的理性判斷和獨立思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讓「壞消息」真正發揮其警示、教育和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壞消息」短視頻刷到停不下來?小心你的情緒被演算法「綁架」!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短視頻平台上刷著刷著,發現推薦的內容越來越負面,從社會矛盾到個人不幸,從災難現場到網路暴力,彷彿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糟糕的事情,讓你感到焦慮、壓抑,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這並非偶然,你的情緒很可能正在被演算法「綁架」。
短視頻平台的推薦演算法以用戶興趣為導向,其核心目標是最大化用戶停留時長和互動率。負面新聞,尤其是那些帶有強烈情緒色彩、視覺沖擊力強的「badnews短視頻」,往往能迅速抓住用戶的注意力,引發評論、轉發等互動行為。當用戶一旦點贊、評論或停留時間較長地觀看這類內容,演算法就會將其識別為「感興趣」的信號,進而推薦更多類似的內容。久而久之,用戶就會陷入一個由負面信息構築的「信息繭房」中,難以自拔。
這種「信息繭房」效應,在中國社會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在某些社會熱點事件中,一些短視頻創作者為了追求流量,會剪輯並發布大量煽動性強、情緒激烈的片段,而忽視事件的全貌和多方觀點。用戶一旦被這些內容吸引,演算法就會持續推送相關視頻,導致用戶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片面,甚至形成一種偏激的認知。例如,在一些涉及勞資糾紛或社會公平的事件中,如果用戶只看到片面的指責和抱怨,而缺少對復雜背景的理解和對解決方案的探討,就可能加劇社會對立情緒。
長期沉浸在負面信息流中,會對用戶的心理健康產生顯著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doomscrolling」(末日滾動),指的是人們強迫性地持續瀏覽負面新聞,即使這些信息令人沮喪。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大量關於病毒變異、封鎖措施、經濟下行的「badnews短視頻」充斥網路,許多人因此感到焦慮、恐懼和無助。一些年輕人甚至出現了「躺平」心態,認為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努力也無濟於事,這與長期被負面信息轟炸不無關系。
此外,演算法還可能通過「情緒共振」效應,放大負面情緒。當用戶在短視頻中看到與自己情緒狀態相似的負面內容時,會產生強烈的共鳴,這種共鳴反過來又會加深用戶的負面情緒。例如,一個在生活中感到不如意的人,如果頻繁刷到關於「內卷」、「貧富差距」等負面內容的短視頻,其消極情緒可能會被進一步強化。演算法的「精準」推送,使得用戶難以主動跳出這種負面循環。
為了避免被演算法「綁架」,用戶需要提高數字素養,主動進行信息管理。首先,要意識到演算法的存在和其工作原理,對推薦內容保持警惕。其次,要主動拓寬信息來源,不局限於單一平台或單一類型的內容。例如,在刷完一些「badnews短視頻」後,可以嘗試搜索一些積極、勵志或科普類的內容,主動調整演算法的推薦方向。再者,要學會辨別信息真偽,不輕易相信未經證實的消息,尤其是那些帶有強烈煽動性的內容。遇到可疑信息,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辟謠功能或權威媒體進行核實。
同時,平台方也應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除了優化推薦演算法,避免過度推送負面內容外,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在用戶長時間觀看負面內容後,適時彈出健康提醒,引導用戶休息或切換內容類型。例如,一些游戲平台會提示玩家休息,短視頻平台也可以借鑒類似機制。此外,鼓勵和扶持更多高質量、正能量的內容創作,豐富平台內容生態,讓用戶有更多積極的選擇,從而有效緩解演算法對用戶情緒的潛在負面影響。
總之,在享受短視頻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必須警惕其背後演算法的潛在影響。學會管理自己的信息攝入,培養健康的數字生活習慣,才能真正成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
當災難遇上15秒:短視頻時代「壞消息」的傳播邏輯與挑戰
當災難降臨,無論是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澇,還是社會事件如重大事故、突發公共衛生危機,短視頻平台往往會成為信息傳播的第一現場。15秒、30秒的視頻,以其即時性、直觀性和現場感,迅速將「壞消息」擴散到億萬觀眾面前。這種傳播邏輯,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透明度,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短視頻在災難傳播中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即時性與現場感。在傳統媒體記者尚未抵達現場時,普通民眾手中的手機就已經成為了「第一目擊者」的攝像機。例如,在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初期,大量現場居民拍攝的火光沖天、蘑菇雲升騰的短視頻,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讓公眾迅速了解到事件的嚴重性。這些未經剪輯、充滿原始力量的畫面,遠比文字描述更能震撼人心。又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武漢市民通過短視頻記錄下醫院的緊張狀況、社區的封閉管理,以及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成為外界了解疫情真實情況的重要窗口,也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關注和支援。
然而,這種高度的即時性和去中心化傳播,也帶來了諸多挑戰。
首先是信息真實性與准確性難以核實。在災難發生時,人們往往處於恐慌和混亂之中,拍攝的視頻可能帶有主觀情緒,也可能因視角限制而片面。更嚴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災難熱度,P圖、造謠,甚至將舊視頻、境外視頻混淆為現場畫面進行傳播。例如,在一些洪澇災害中,曾出現將多年前的洪水視頻冒充為當前災情的案例,引發公眾誤解和恐慌。短視頻的快速擴散,使得謠言的傳播速度遠超辟謠速度,給社會秩序和救援工作帶來巨大幹擾。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如何在海量魚龍混雜的短視頻中辨別真偽,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
其次是過度渲染與二次傷害。為了追求流量,部分短視頻創作者可能會過度聚焦於災難的慘烈畫面,甚至不顧受害者的隱私和感受,對傷亡、痛苦進行特寫。這種「消費災難」的行為,不僅可能對受害者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也容易引發公眾的焦慮和恐慌,甚至產生麻木感。例如,在一些交通事故或自然災害的短視頻中,如果過於血腥或暴露受害者隱私,就可能引發公眾的反感和倫理爭議。
再者是信息碎片化與全貌缺失。15秒、30秒的短視頻,很難完整呈現事件的來龍去脈、復雜背景以及多方觀點。用戶通過短視頻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段化的,容易形成管中窺豹、以偏概全的認知。例如,在一些社會沖突事件中,短視頻可能只展現沖突的某個瞬間,而忽略了其前因後果和各方的訴求,導致公眾對事件的理解產生偏差,甚至激化矛盾。
面對這些挑戰,需要多方協同應對。對於短視頻平台而言,應加強內容審核,對涉及災難的視頻進行嚴格把關,優先推薦權威媒體和官方發布的救援信息,並對未經證實或具有煽動性的內容進行限流或下架。例如,許多平台都會在重大災害發生後,在顯著位置設置「抗災專題」,聚合官方發布的信息。
對於官方媒體和政府部門而言,應充分利用短視頻平台作為信息發布的重要渠道。通過政務號、官方媒體號,及時、權威、透明地發布災情進展、救援情況、辟謠信息和應對措施。例如,應急管理部、各地消防救援總隊等官方機構在抖音、快手等平台開設賬號,及時發布救援視頻、安全提示,不僅增強了透明度,也提升了公信力。其發布的內容往往簡潔明了,配以專業的救援畫面,既傳遞了信息,又展現了國家力量和專業素養。
對於公眾而言,則需要提升媒介素養,培養批判性思維。在觀看「壞消息」短視頻時,要保持冷靜,不輕易轉發未經證實的信息,多方求證,關注權威信源。同時,要學會區分新聞報道和個人情緒表達,避免被片面信息所誤導。在災難面前,短視頻可以成為了解情況、傳遞愛心的工具,但絕不能成為謠言滋生、情緒蔓延的溫床。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讓短視頻在災難傳播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連接信息、凝聚力量的橋梁。
危機公關新陣地:短視頻如何「化解」壞消息,重建信任?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任何一個負面事件,都可能通過短視頻迅速發酵,對企業聲譽、品牌形象甚至政府公信力造成巨大沖擊。短視頻不再僅僅是「壞消息」的傳播者,更成為了危機公關的新陣地。如何利用短視頻的特性,快速響應、透明溝通,甚至「化解」壞消息,重建信任,成為了現代危機管理的關鍵一環。
傳統危機公關主要依賴新聞發布會、媒體聲明等形式,時效性相對較慢,也難以觸達所有受眾。而短視頻以其即時性、直觀性和互動性,為危機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首先,快速響應與現場還原。當負面事件發生時,時間就是生命,也是信任。企業或政府機構應在第一時間通過短視頻平台發布官方聲明,甚至進行現場直播,還原事件真相。例如,2020年,海底撈曾因某門店食品安全問題被曝光,其危機公關團隊迅速行動,通過官方短視頻賬號發布聲明,承認錯誤,並展示了對涉事門店的整改過程,包括更換設備、加強培訓、向消費者道歉等。這種快速且透明的響應,輔以實際行動的視頻展示,有效緩解了公眾的質疑,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其次,真誠溝通與情感連接。短視頻不同於冰冷的文字聲明,它能夠通過畫面、聲音、表情傳遞出更豐富的情感。在危機時刻,領導者或相關負責人親自出鏡,以真誠的態度向公眾致歉、解釋,能夠有效拉近與公眾的距離,重建信任。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面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時,會通過政務短視頻賬號,由相關負責人出鏡,解釋污染源、治理方案以及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和補償措施。這種「面對面」的溝通方式,比書面聲明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獲得公眾的理解和原諒。
再者,過程透明與解決方案展示。僅僅道歉是不夠的,公眾更關心問題如何解決。短視頻可以作為展示問題解決過程的窗口。無論是產品召回、質量整改,還是事故調查、責任追究,都可以通過短視頻的形式,階段性地向公眾匯報進展。例如,某汽車品牌因產品缺陷引發大規模投訴,其可以通過短視頻發布召回計劃、維修流程、質量檢測等視頻,讓消費者看到企業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行動力。這種透明化處理,能夠有效打消公眾疑慮,逐步恢復品牌形象。
此外,辟謠止損與權威發聲。在危機事件中,謠言往往比真相跑得更快。短視頻平台作為謠言滋生的溫床,也應成為辟謠的主戰場。企業或政府應與權威媒體、專業機構合作,利用短視頻發布辟謠信息,澄清事實,避免不實信息進一步擴散。例如,在一些關於食品安全的虛假信息傳播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官方短視頻賬號會及時發布權威的科普視頻,用科學證據駁斥謠言,引導公眾理性判斷。這種「以短對短」的辟謠方式,更具針對性和傳播力。
最後,長期耕耘與信任積累。危機公關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品牌建設和公眾關系維護的結果。企業和政府機構應將短視頻作為日常溝通的重要渠道,持續發布有價值、有溫度的內容,與公眾建立長期的信任關系。只有平時積累了足夠的公信力,在危機來臨時,公眾才更願意相信其發布的信息。例如,各地公安、消防、醫療等部門的政務短視頻號,日常會發布各類安全提示、救援現場、便民服務等內容,這些日常的形象建設,為他們在突發事件中的權威發聲打下了堅實基礎。
總之,短視頻已成為現代危機公關不可或缺的工具。它要求企業和政府機構更加開放、透明、高效地與公眾溝通。通過精心策劃、真誠表達和持續行動,短視頻不僅能夠化解當下的「壞消息」,更能為組織贏得長期的信任和支持。
AI時代,「壞消息」短視頻的虛實邊界與倫理困境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在圖像、視頻和語音領域的突破,我們正步入一個虛實邊界日益模糊的時代。這對於「badnews短視頻」的創作、傳播和辨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復雜的倫理困境。
首先,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的濫用。AI技術可以合成出高度逼真的人臉、聲音和動作,使得「眼見為實」的傳統觀念受到沖擊。這意味著,一段看似真實的「壞消息」短視頻,可能完全是AI偽造的。例如,有人可能利用Deepfake技術,合成虛假的領導人講話,散布不實信息;或者偽造名人或公眾人物的負面言行,進行誹謗和敲詐。在中國,曾有不法分子利用AI換臉技術,將受害者面部替換到不雅視頻中進行敲詐勒索,這正是AI技術被濫用於製造「壞消息」的典型案例。這種虛假視頻的傳播,不僅會嚴重損害個人聲譽,更可能引發社會恐慌和信任危機,甚至顛覆政治穩定。
其次,AI自動生成「壞消息」內容。未來,AI不僅能偽造,還可能根據某些指令或數據模式,自動生成具有煽動性、偏見性甚至虛假的「badnews短視頻」。例如,AI可以抓取網路上的負面評論、社會事件報道,然後自動剪輯、配音、生成視頻,甚至加入虛構的「現場畫面」,以達到特定的宣傳目的。這種自動化生成的信息,其傳播速度和規模將是人工難以比擬的,極大地增加了內容審核和辟謠的難度。如果被惡意利用,可能形成大規模的「信息戰」或「輿論操控」,對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危害。
再者,AI演算法的「黑箱」效應加劇信息繭房。雖然前面已經討論了演算法對情緒的「綁架」,但AI的深度學習能力使得推薦演算法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捉摸。AI可能在無意中,基於用戶某些隱秘的偏好,更精準地推送帶有偏見或極端觀點的「壞消息」短視頻,進一步強化用戶的固有認知,加劇社會極化。例如,如果AI發現某個用戶對社會不公類話題特別敏感,就可能持續推送此類負面案例,即使這些案例是片面的或經過加工的,也會讓用戶覺得「世界就是如此糟糕」,從而陷入更深的情緒困境。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面臨著嚴峻的倫理困境:
1. 真相與信任的危機:當「眼見不為實」成為常態,公眾將越來越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偽,對媒體、對權威、對社會都可能產生普遍的不信任感。這種信任危機將動搖社會穩定的基石。
2. 言論自由與內容規制的平衡:如何在保障公民言論自由的同時,有效規制AI生成和傳播的虛假有害信息,防止其濫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過度的審查可能扼殺創新和表達,而放任自流則可能導致社會混亂。
3. 責任歸屬與法律空白:當AI生成虛假「badnews短視頻」並造成損害時,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是AI開發者?平台方?還是最終的發布者?現有法律體系可能無法完全覆蓋這些新興問題,需要及時進行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完善。
為了應對AI時代「壞消息」短視頻帶來的挑戰,需要多方協同努力:
* 技術反制與識別:開發更先進的AI技術來識別Deepfake和AI生成的內容,例如水印、元數據驗證、行為異常檢測等。各大短視頻平台也在積極探索AI識別技術,並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共同打擊虛假信息。
* 平台方的責任與透明度:平台應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內容審核,並對AI生成的內容進行明確標識。例如,抖音、快手等平台已要求創作者對AI合成內容進行標注,以提高透明度。同時,應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對涉嫌虛假或有害的AI生成內容進行及時處理。
* 法律法規的健全:國家應加快制定和完善針對AI生成內容的法律法規,明確各方責任,加大對利用AI技術製造和傳播虛假有害信息的打擊力度。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為規范AI內容生成提供了法律依據。
* 公眾素養的提升:在AI時代,公眾的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顯得尤為重要。每個人都應學會懷疑、求證,不盲目相信任何未經證實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過於震撼或與常識相悖的內容。通過科普教育,提高公眾對AI偽造技術的認知,增強辨別能力。
AI技術是雙刃劍,它既能帶來便利和進步,也可能被濫用。在「badnews短視頻」領域,AI的介入使得信息虛實難辨,倫理困境重重。唯有技術創新、法律規范、平台責任和公眾素養共同提升,我們才能在AI的信息洪流中,駕馭好這艘船,駛向真相與信任的彼岸。
結語:在短視頻浪潮中,做清醒的創作者與理性的消費者
短視頻以其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深刻改變了我們獲取和消費信息的方式。特別是「badnews短視頻」,在帶來信息透明和公眾關注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多問題:流量與良知的天平傾斜、演算法對情緒的無形操控、災難傳播中的信息失真與二次傷害,以及AI技術介入後虛實邊界的模糊與倫理困境。這些挑戰並非無解,而是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實踐負責任的短視頻生態。
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無論是機構媒體還是個人自媒體,都應始終堅守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底線。在追求流量的同時,更要注重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建設性。報道「壞消息」不應止於揭露,更應思考如何引導公眾關註解決方案、傳遞社會正能量。避免過度煽情、製造焦慮,以負責任的態度,讓每一個視頻都承載起社會責任。
對於短視頻平台而言,作為信息分發的樞紐,其社會責任尤為重大。平台應不斷優化演算法,避免過度強化負面信息繭房;加強內容審核,對虛假有害信息進行及時識別和處理;並積極與權威機構合作,構建健康、可信賴的內容生態。同時,也應探索更多人性化的功能,引導用戶健康消費信息,保護用戶心理健康。
而對於廣大的短視頻用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信息海洋中的航行者。面對海量的「badnews短視頻」,我們應培養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判斷力。不盲目跟風,不輕易轉發未經證實的信息;學會多方求證,關注權威信源;意識到演算法的潛在影響,並主動調整自己的信息攝入習慣。在被動接收信息的同時,也要主動選擇、主動思考,成為一個有辨別能力、有獨立思考的理性消費者。
在AI技術日益普及的未來,虛假信息製造的門檻會越來越低,辨別真偽的挑戰會越來越大。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提升數字素養,更要堅守對真相的追求和對良知的堅守。只有當創作者、平台和用戶共同努力,形成良性互動,我們才能在短視頻的浪潮中,讓「壞消息」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警鍾,而不是情緒蔓延的毒葯。讓短視頻真正成為連接世界、傳遞價值、凝聚力量的有效工具,而非販賣焦慮、製造恐慌的溫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信息洪流中,尋找並守護那份彌足珍貴的真相與良知。